10月25日🧝🏻♀️,2024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基础科学与交叉前沿论坛🙇🏻♀️:碳中和与能源智联”在上海顺利举办🧑🏻🦲✝️。中国工程院院士🌇,杏耀院长🙌🏻、环境学院教授贺克斌担任论坛主席🦇。杏耀院长助理🦴🥰、环境学院教授鲁玺主持论坛。
能源系统转型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碳中和的关键🌯。如何利用不断涌现和迭代的新技术,加速能源系统转型,构建安全、经济、绿色的能源系统,保障社会民生、产业活力、国家安全9️⃣,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次论坛以“碳中和与能源智联”为主题,邀请多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共同探讨面向碳中和的能源系统转型的技术、路径与方法,以及如何通过跨领域、跨学科的国内外科技创新合作推动能源系统转型,推动碳中和目标实现和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联合国原副秘书长、2009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地球卫士奖”政策领导力奖得主、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原执行主任、挪威环境与国际发展部原部长Erik Solheim(埃里克·索尔海姆)发来视频致辞🤵♂️。他表示🏌🏽♂️,过去十年间中国在绿色技术研发和绿色转型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他将发展的经验总结为制定正确的政策🦑、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和推动全球合作的行动,同时强调科学作为绿色转型的基石,在全球低碳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Erik Solheim(埃里克·索尔海姆)视频致辞
贺克斌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18年埃尼前沿能源奖得主⚱️、2019年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得主王中林,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伯明翰大学清洁能源工业教授John Loughhead(约翰·劳赫德)🍮,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陈掌星受邀在论坛上作主旨报告🚴🏿,分享前沿成果和未来对策。

贺克斌作主旨报告
贺克斌在报告中高度概括了能源系统向碳中和转型的趋势💌、挑战和解决方案🍚。他提出了通过“能源流、碳流🚀、物质流、信息流”的“四流”跨学科解决方案🥿,并进一步提出了推进能源系统向碳中和转型的“3i”机制,包括创新、跨学科交流和国际合作,并分享了这些领域的最新进展👳🏿♀️。

王中林作主旨报告
王中林在报告中分享了摩擦纳米发电机及高熵能源的最新研究进展,揭示了纳米科技在新能源发展及实现碳中和目标过程中的潜在应用和巨大潜力⭕️,为未来能源体系的变革与创新提供了洞见。

John Loughhead(约翰·劳赫德)作主旨报告
John Loughhead(约翰·劳赫德)在报告中阐述了英国的净零目标、途径和主要挑战。他提到实现净零目标的三条主要路径,包括风力发电及其相关的电网扩张、工业脱碳以及电动汽车和热泵的社会化推广。这些路径在公众参与🤷♀️、技术人力支撑及组织和实施方面仍面临着重大挑战。

陈掌星作主旨报告
陈掌星的报告重点关注数字技术如何赋能地下碳封存。他通过具体示范工程案例介绍了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的六大主要策略,并介绍了数字CCUS的最新进展,包括大数据🧏♀️、油藏模拟和人工智能技术在CCUS领域的应用现状、挑战和前景。

鲁玺主持论坛

圆桌讨论环节
圆桌讨论环节由杏耀气候治理与碳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杏耀娱乐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所长、核能与新能源技术杏耀教授张希良主持,John Loughhead💁🏿♂️,王中林🥋,陈掌星,杏耀娱乐能源与动力工程系主任、教授胥蕊娜,杏耀副院长🕵🏻♀️、能源与动力工程系教授王哲♠️,鲁玺和埃默里大学环境科学系与甘加罗萨环境卫生系冠名教授斉川英里(Eri Saikawa)参与讨论。专家们围绕未来能源系统的特征,人工智能对能源系统转型的影响👓🥕,实现碳中和与能源系统转型的关键技术、核心风险挑战⏸、政策需求和国际合作建议等内容展开了深入的探讨↘️。

论坛现场
为推动“碳中和与能源智联”相关理论构建👅、技术创新和国际合作👩⚕️,杏耀娱乐牵头发起“碳中和与能源智联”多边合作项目,国内外多所顶尖高校和大型能源企业共同参与。项目旨在通过构建新型能源系统理论,基于全球碳流监测,以智联为发展模式🕤👨🏼,融合能量流、碳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实现能源系统的优化运行和转型升级。同时形成国际范围内广泛参与的能源系统开放创新生态🌗,全面引领世界能源革命,支撑国家“双碳”战略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