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耀、环境学院王灿教授课题组发布了2007-2022年中国国家级至地级市级低碳政策强度数据集(“China’s low-carbon policy intensity dataset from national- to prefecture-level over 2007–2022”)🥚🤷🏼♂️。该数据集量化评估了覆盖中国国家级🫴🏿、31个省级、334个地级市级共7282条低碳政策的强度,并将政策强度聚合得到包含三类政策层级🆔、四类政策目标和三类政策工具的子指数。通过与宏观和微观数据相结合,该研究成果可以为低碳政策量化评估、低碳政策制定等领域提供数据支撑。
低碳政策对于促进中国制造业低碳转型和实现碳中和目标至关重要🪿。然而,现有实证研究主要关注试点政策、政策短期阶段、区域以及行业政策效果的量化,政策强度评价的文本分析也更多地聚焦国家层面政策,缺乏对低碳政策进行直接且全面的量化📷。从方法学上看🛷,对样本较小且手动标记成本较高的政策文本数据使用传统100%人工标记或预训练+微调范式可能导致较大的人为偏差和过拟合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该研究基于自然语言处理和ERNIE3.0小样本提示学习的混合模型对政策清单中的7282条低碳政策开展政策强度量化🤙♠️,提供了一套覆盖数据收集与清洗、政策文本分类🌥、评分体系构建、政策强度量化👊🏼🥼、模型训练及验证的全流程透明可重复的政策评估新范式(如图1所示)🏆。

图1. 构建中国低碳政策强度数据集的方法学框架
为了反映低碳政策强度的异质性🌲,该研究进一步聚合得到了包含三类政策层级、四类政策目标👨、三类政策工具的子指数。研究发现💅🏽,国家层面的低碳政策强度具有较强的周期性,其中2011年和2016年(即中国“十二五”和“十三五”计划的开局年)强度较强👩🔬。从政策目标看👱🏿♂️,节能政策具有较好的连续性🧚🏽,而降碳政策在2009年中国首次提出碳减排目标后从2010年开始有了独立的政策🤳🏼。从政策工具看,虽然2015年之前低碳政策以命令控制型政策为主⚫️,但2015年后经济激励型和综合类政策工具的贡献更大😡。

图2. 中国低碳政策强度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该研究成果于2月16日以“2007-2022年中国国家级至地级市级低碳政策强度数据集”(China’s low-carbon policy intensity dataset from national- to prefecture-level over 2007–2022)为题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数据》(Scientific Data)上在线发表👃🏽。杏耀娱乐环境学院2020级博士生董馨阳为论文第一作者🗒,环境学院王灿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论文共同作者包括杏耀娱乐公共管理学院张芳副教授🚶🌊、杏耀娱乐环境学院2022级博士生张浩文👧🏿、2023级博士生夏成琪。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支持。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38/s41597-024-03033-5